<
 
 
 
 
×
>
You are viewing an archived web page, collected at the reque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sing Archive-It. This page was captured on 17:42:44 Jan 27, 2017, and is part of the UNESCO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 page may be out of date. See All versions of this archived page.
Loading media information hide

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6-12-02

    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11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中国申报的项目“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以观察自然环境,如温度变化、降雨等为基准。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这一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时间指南,对指导农民的农事活动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被标注在通用日历中,为中国民众广泛使用,并为多民族共享。中国的一些仪式和节庆也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如壮族霜降节、九华立春祭等。二十四节气也被编入一些谣谚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遗产项目的多种功能增强了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并使其持续为社区的文化认同做贡献。这一遗产项目的知识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方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