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ou are viewing an archived web page, collected at the reque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sing Archive-It. This page was captured on 10:34:42 Nov 19, 2019, and is part of the UNESCO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 page may be out of date. See All versions of this archived page.
Loading media information hide

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新增18成员

2019-06-19

infocus_mab_nordhordland_en.jpg

© UNESCO/Evind Senneseth/Gulen/Nordhordland Biosphere Reserve - Norway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今天将12个国家的18个保护区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至此该网络目前在全球124个国家拥有701个生物圈保护区。

6月17-21日,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在巴黎召开年度会议。会议批准了上述新增保护区的加入,以及8个原有保护区的拓界和更名。

卢邦博生物圈保护区的加入,使得斯威士兰首次进入人与生物圈网络大家庭。北霍达兰的加入则反映了挪威对生物圈计划的新承诺——该国曾经唯一的东北斯瓦尔巴生物圈保护区在22年前退出。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说:“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共同的环境遗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最新报告分析了我们面临的紧急问题,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展示的活力又让我们充满希望。每个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都是一个开放空间实验室,我们在其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探寻具体和长远的解决方案,探究创新和优秀实践。生物圈保护区为科学与青年、人类与环境筑起了牢固的联盟。”

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力求通过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来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反映了教科文组织的目标:与各会员国和社区一起了解、欣赏和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从而培育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启动“人与生物圈计划”。该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诞生之时发起的开创性倡议。其国际协调理事会每年审核申请加入该计划的新增保护区名单。理事会由34个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组成,通过选举方式轮流担任。

今年新增生物圈保护区:

下穆拉河谷生物圈保护区(Lower Mura Valley Biosphere Reserve, 奥地利)
该生物圈保护区紧邻奥地利与斯洛文尼亚边境,占地13180公顷,是“欧洲绿化带”的组成部分。该生物圈保护区地处奥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上,是该国第二大冲积森林,并被农业用地环绕。多种水上动植物在保护区内栖息,包括50种鱼类(其中14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此前,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联合建立了穆拉-德拉瓦-多瑙河生物圈保护区,新保护区的建立是对这一跨境多河流生物圈保护区的补充和完善。

卢邦博生物圈保护区(Lubombo Biosphere Reserve,斯威士兰)
该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横跨莫桑比克和南非的卢邦博山脉地区,占地294020公顷,是马普托兰-丰多兰-奥尔巴尼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组成部分。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和稀树草原。当地植物种类包括卢邦博铁树、卢邦博苏铁、以及近期发现的卢邦博假杜鹃和吉洛比森林。该地区已发现的88种哺乳动物中,有20种仅生活在卢邦博一带,其中最为知名的是白犀、非洲水牛、马羚、转角牛羚、桑岛新小羚。这里也是豹等濒危物种的家园。卢邦博生物圈保护区既是众多保护和监测项目的开展地,也是各商业企业、工业、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的经营场所。

萨莫坦(萨勒-莫约-坦博拉)生物圈保护区(Saleh-Moyo-Tambora “SAMOTA” Biosphere Reserve, 印度尼西亚)
位于林贾尼-龙目生物圈保护区和科莫多岛生物圈保护区之间,占地724631.52公顷,由5个主要生态系统组成:小岛、沿海红树林、滩涂、低地及山地森林、稀树草原。保护区内生活着14.6万多民族居民。其核心区对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其缓冲和过渡区则具备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如果蔬、大米、咖啡和可可种植,及畜牧养殖。美丽的坦博拉火山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自然资源,松巴岛则是著名人文旅游景点。

托吉安托久乌纳乌纳生物圈保护区(Togean Tojo Una-Una Biosphere Reserve,印度尼西亚)
占地2187632公顷,属中苏拉威西省辖区,区内群岛由483个小岛组成。保护区位于“珊瑚大三角”中心地带,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珊瑚种类,兼有红树林、小岛等生态系统。托吉安群岛是保护区的一部分,那里有363种植物,包括33个红树林品种。群岛内不仅有眼镜猴(Tarsius Spectrum Palengensis)、托吉安猴(Macaca Togeanus)、托吉安鹿豚、斑袋貂、儒艮、鲸鱼和海豚等动物物种,还拥有丰富的珊瑚礁鱼类资源,托吉安群岛国家公园内栖息的珊瑚礁鱼品种高达597个。该生态保护区同样是海龟和鱼类的重要产卵地。保护区人口总数为149214,文化多样性丰富。

大波河生物圈保护区(Po Grande Biosphere Reserve,意大利)
以波河命名。波河蜿蜒流经保护区内交纵错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边缘湿地和河迹湖、河岛、河岸林、草地、山谷和农业用地。保护区占地28.66万公顷,缓冲区由小岛、人类居住区和海洋区组成。保护区内文化多样性极高。新建立的保护区与近年在波河流域建立的另2个生物圈保护区相得益彰——2015年建立的波河三角洲(Po Delta)生物圈保护区和2016年建立的波河丘陵(Collina Po)生物圈保护区。“大波河”(Po Grande)将3个保护圈串联起来,将有助于该地区的保护、发展和安全的水资源综合管理。

朱利安阿尔卑斯生物圈保护区(Julian Alps Biosphere Reserve,意大利)
该生物圈保护区占地71451公顷,并覆盖3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高山、地中海和伊利里亚,其生物多样性因此尤为丰富。保护区内各栖息地的分布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特点是岩石环境与森林、高山草地、经修剪的草甸、牧场、河谷和山脉相互交替。保护区内生活着许多稀有及受保护的动植物,包括熊、猞猁、野猫、岩羚羊、北山羊、鹿、土拨鼠、金鹰、西域兀鹫以及游隼。森林主要树种为山毛榉,混杂有鹅耳枥、苦枥木和欧洲山松。该生物圈保护区是重要的高山走廊,对大型食肉动物和鸟类来说极为重要。该地区还是拉丁和斯拉夫文明千年来的交汇处,当地各种不同方言、居住方式、农业和艺术实践是其有力的实证。

甲武信生物圈保护区(Kobushi Biosphere Reserve,日本)
覆盖了大部分关东山脉地区,包括奥秩父山地内20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占地190603公顷 。该生物圈保护区是日本境内多条主要河流(荒川、多摩川、笛吹川以及信浓川/千曲川)的分水岭和源头。保护区内地质构造丰富,岩石类型、动物种类多样,这里有日本境内已发现的近40%蝴蝶品种,其中24种濒临灭绝。奥秩父山块中的金峰山、三峰山等长期以来都是朝拜圣地,政府因此明令禁止砍伐树木。长野县的缓冲区以出产高地蔬菜和珍贵的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而闻名,其木材曾在明治时期大量出口。保护区位于山梨县的过渡区一直以来都是葡萄、柿子、桃子等水果的传统种植基地,这些水果被统称为“甲州市八珍果”。

江原生态和平生物圈保护区(Gangwon Eco-Peace Biosphere Reserve,韩国)
占地182815公顷,地貌以山地为主。保护区位于韩国北部江原道内太白山脉的分水岭地带,北接非军事区南部边界,东临朝鲜半岛东海岸。该生物圈保护区是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区的缓冲和过渡区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场所,还是珍稀濒危动物迁徙的必经之路。这体现了生物圈保护区计划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共存。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着重利用该地区生态、文化和社会资源以及朝鲜战争的遗址开发生态旅游。

涟川临津江生物圈保护区(Yeoncheon Imjin River Biosphere Reserve,韩国)
位于背后岭裂谷,占地58412公顷,覆盖整个涟川郡及临津江流域。其核心区以临津江为中心,由森林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组成。外围的缓冲区和过渡区则是居住区和农田。涟川郡60%的地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量动物迁徙至或栖息于河流沿线的急流、沼泽和湿地内,其中包括水蜘蛛、丹顶鹤、鹰、水獭和野猫。临津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是无须鱊和田中鳑鲏等韩国特有鱼类, 及水鹿、水獭和豹猫等哺乳动物的栖息地。涟川郡临津江生物圈保护区既是通往非军事区的生态走廊,也是连接内陆地区与海洋的桥梁。

北霍达兰生物圈保护区(Nordhordland Biosphere Reserve,挪威)
该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挪威西部,占地669800公顷,覆盖海洋及陆地地区,地形以峡湾和山脉为主。峡湾及沿海地区的主要鱼种分别为鲑鱼和鲱鱼。保护区人口总数为5.4万。作物种植和绵羊及鱼类养殖等传统农业活动不仅在当地得到延续,许多居民还将其与工业和能源生产活动相结合。该生物圈保护区正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实验寻找二氧化碳收集和储存的创新方法,开发可再生能源以降低该地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保护区还致力于通过发展旅游业和推广当地产品,加强保护其文化景观。在东北斯瓦尔巴生物圈保护区在1997年退出以后,北霍达兰如今成为挪威唯一的生物圈保护区。

罗茨托彻生物圈保护区(Roztocze Biosphere Reserve,波兰)
该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波兰东南部,临近乌克兰国境,占地297000公顷,与乌克兰的罗兹托奇亚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一个跨境生物圈保护区。该保护区不仅是自然和文化价值极高的风景区,还是重要的生态走廊。这里既有黄土沉积地区,也有由森林和带状农地覆盖的石灰岩山地,间杂着深邃的河谷及泉水和木化石堆积。每年来保护区参观的游客约为60万;当地人口总数约为16万,其主要生计来源为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然而,不利的农业条件、尤其是零散分布的农场,阻碍了当地现代化进程,并使大量年轻人迁出。该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计划试图扭转这一趋势,开发其自然风光及文化遗产,为当地造福。

埃尔顿湖生物圈保护区(Lake Elton Biosphere Reserve,俄罗斯)
位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占地207340公顷,内有一个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该地区的盐矿开采和集约农业历史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和水污染等问题。该保护区有近5900常住人口,居住在14个农村定居点和牧民点里。这里的实际人口数量随季节变化,最高时可增长一倍。畜牧业为该生物圈保护区内唯一的农业活动,湖泊对生物圈内的游牧民族及其牲畜的意义十分重大,对这里的大量哺乳动物及鸟类(包括某些濒临灭绝的鹤类)来说亦是如此。埃尔顿湖生物圈保护区旨在直面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对水资源的管理,寻找发展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的新出路。有关部门还计划发展旅游业,以应对当地技术型人才短缺和失业的双重挑战。

上图里亚生物圈保护区(Alto Turia Biosphere Reserve,西班牙)
该生物圈保护区占地67080公顷、覆盖图里亚河中游地段。图里亚河谷从西北往东南纵贯保护区。作为典型的地中海生物地理区域,该保护区拥有多样的土壤和植被,以及炎热干燥的夏季。这里的主要树种为松树、橡树和刺柏,已知的主要动物有草原鸟类、格拉纳达野兔(Lepus granatensis)和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白喉河乌(Cinclus cinclus)以及产婆蟾(Alytes obstetricans)。当地典型动物物种包括哈斯氏魮(Barbus Haasi)和瓦伦西亚鲢(Squalius Valentinus)。上图里亚有近4300名常住居民、约6500名临时居民,他们生活在保护区内的8个市镇和几个相对独立的聚居区。当地计划发展优质土特产贸易以推动该这里的可持续发展。

拉西伯利亚生物圈保护区 (La Siberia Biosphere Reserve,西班牙)
该生物圈保护区位于西班牙中西部,毗邻教科文组织维约尔卡斯-伊博尔-哈拉世界地质公园,占地155717.49公顷。保护区的特征地貌为大片平原和橡树林之间、瓜地亚那河和苏哈尔河上的多个大型水库。保护区内著名的珍稀植物物种包括圆叶茅膏菜和葡萄牙捕虫堇,当地动物种类中也包括数个濒危物种,尤其是伊比利亚猞猁、马铁菊头蝠等;该地区的代表性鸟类为西班牙帝雕、红鸢、秃鹫和黑鹳;爬行动物种类包括蓝斑蜥蜴、地中海石龟和翘鼻蝰。生物圈保护区不但出产广受赞誉的有机特产(软木、木炭、木柴和蜂蜜),还支持发展美利奴黑绵羊养殖等有机畜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人口下降了57%。为了防止人口继续流失,当局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计划来带动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卡夫列尔河谷生物圈保护区(Valle del Cabriel Biosphere Reserve,西班牙)
该生物圈保护区位于西班牙东部的卡夫列尔河流域,占地421765.93公顷,以多样的地质景观而著称:山脉、河道岩层、农耕冲积平原、盐沼和泻湖。该地区的典型植物包括伊比利亚石膏土植被、岩溶钙质草地、典型的地中海黑松林、典型的刺柏属森林以及以一年生禾本植物为主的干草原区域。该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包括乌莫村(Villar del Humo),该村落是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岩画艺术遗址的一部分。横跨该生物圈保护区的河道是连接整个区域的生态走廊,这些河道的存在不仅促进了植物和动物的分布,还推动了思想和习俗的传播。卡夫列尔河谷居民的农业活动、牲畜养殖以及用水方法秉承独特而古老的传统实践,这使能够与环境和谐共处,并有利于该地区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

温德尔河-迁徙之路生物圈保护区(Vindelälven-Juhtatdahka Biosphere Reserve,瑞典)
该生物圈保护区横跨北极圈,占地130万公顷,并覆盖北欧最大的Vindelfjällen自然保护区的绝大部分。3处拉姆萨尔遗址、1个国家公园和90个自然保护区占其总保护面积的34%。生物圈保护区的北部为山区,中部被森林覆盖,南部则是沿海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族群包括瑞典和萨米人,他们各自拥有着丰富却迥异的文化传统。生物圈保护区的经济活动包括采矿、林业和驯鹿饲养,这些传统活动服务于公共利益,并得到官方保护。萨米人在地理空间规化中的利益保障者为萨米议会,瑞典萨米人全国联合会则更直接地支持萨米人在规划方面上的行动。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萨米议会还就萨米人的生计和萨米文化发展等议题起草了一项行动计划。

沃克斯纳达伦生物圈保护区(Voxnadalen Biosphere Reserve,瑞典)
该生物圈保护区位于瑞典中部(包括沃克斯南河流域),占地341533公顷。广阔的北方林地覆盖了保护区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在人口较多的东南部则有开阔的农田。该保护区内不仅坐落着各工程、水能和高科技公司,还生活着274个国家级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16个世界濒危物种。地方政府已出台政策,优先保护灰狼、貂熊等若干物种及其栖息地。2012年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赫尔辛兰带装饰的农舍亦在该保护区内。生活在该保护区的1.3万居民们将在未来寻求合作方法,并向外界展示如何实现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怀特岛生物圈保护区(Isle of Wight Biosphere Reserve,英国)
该生物圈保护区占地91496公顷,涵盖整个怀特岛(3.8万公顷)和沿其92公里海岸线的海域,共有14万居民,是欧洲北部人口第二多的岛屿。怀特岛向来有良好的环保传统,当地大量的项目及倡议活动有利于发展环境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并鼓励其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怀特岛郡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与大学等机构合作来促进有关环保的创新,吸引新的投资,并测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举措。

拓界与更名

智利: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生物圈保护区(原胡安费尔南德斯国家公园)
位于智利大陆海岸线670公里外,该群岛上生活着1/3的智利特有鸟类,其海洋资源约为智利特有海洋资源的25%。生物圈保护区人口总数为926,可持续旅游是该保护区的发展重点。其总面积由9967公顷扩增至1219558公顷,包括1209182公顷海域。

智利:拉古纳圣拉斐尔和瓜亚内科生物圈保护区(原拉古纳圣拉斐尔生物圈保护区)
拉古纳圣拉斐尔位于瓦尔迪维亚森林/智利南青冈生物地理区域,地形多样、风景优美。该生物圈保护区新增的范围包括巴塔哥尼亚山脉内陆地区及其河流与湖泊、巴塔哥尼亚山脉海洋地区、中央平原和巴塔哥尼亚冰川。其总面积因此由1742000万公顷增至5130462公顷。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生物圈保护区(原科隆群岛)
该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增至14659887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加拉帕戈斯群岛同样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并以当地异常丰富的特有动植物而闻名。

肯尼亚:马林迪-瓦塔穆-阿拉布科索科凯生物圈保护区(原马林迪-瓦塔穆生物圈保护区)
新增阿拉布科索科凯森林和2个海洋公园后,该生物圈保护区的面积扩大至487278公顷。此次拓界加强了保护区内各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和沿岸旱地森林)之间的联系。该生物圈保护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鲸类迁徙区,还是6种当地特有蝴蝶生活的地方。

韩国:济州岛生物圈保护区
为更好地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的综合保护,济州岛生物圈保护区由83094公顷扩增至387194公顷。济州岛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以下3重身份的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2002年)、世界遗产地(2007年,2018年拓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

西班牙:奥马尼亚及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
该生物圈保护区扩大至81162公顷,保护区居民主要通过从事农业、矿业(采石、采砂场)及对外销售林业产品获取经济来源。

西班牙:梅诺卡生物圈保护区
为加强保护当地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该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由71219公顷扩大至514485公顷,以将更多以上受保护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保护区

西班牙:上曼萨纳雷斯河-洛索亚河-瓜达拉马河生物圈保护区(原上曼萨纳雷斯河生物圈保护区)
该生物圈保护区总表面积从46778公顷扩大到105654公顷,新增的过渡区旨在促进当地经济和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圈保护区内人口总数为99.2万。

 

****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图库:https://en.unesco.org/galleries/mab2019

视频素材:https://en.unesco.org/pressroom/brolls/man-and-the-biosphere

 

媒体联系人:Roni Amelan,r.amelan@unesco.org,+33(0)14568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