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You are viewing an archived web page, collected at the reque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sing Archive-It. This page was captured on 16:00:32 Sep 26, 2020, and is part of the UNESCO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 page may be out of date. See All versions of this archived page.
Loading media information hide

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亚兹德:与沙漠共生

cou_02_19_ich_web.jpg

伊朗亚兹德的多莱特阿巴德历史名 园,内有若干喷泉和观赏性水池。

有人会认为,现代城市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城市在我们眼里是现代化的代名词,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总是面向未来。另一方面,传统植根于过去,一般被视作阻碍进步的因素。人们往往觉得,遗产保护既费钱又耗时,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因此对其给予的关注不像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那样多。

即便如此,传统依然拥有自己的生命。没有了传统,城市就只剩一副躯壳。正是因为这些传统习俗世代相传、不断更新,各族群才得以满足新的需求、适应环境变化。它们还能提供专门针对当前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伊朗坎儿井

例如,在伊朗腹地的亚兹德,当地居民的独创发明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受益匪浅。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已经懂得与沙漠共生的艺术和技巧。他们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中汲取艺术创作灵感,并通过建筑和特别富有创意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来。

因此,精巧的亚兹德土制建筑经受得住时间和极端天气的考验,这座历史古城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尽管气候干旱,亚兹德和周边地区的大多居民仍然从事农业劳动。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人对发明于一千年前的基础设施——坎儿井的保护。

坎儿井系统设计精妙,其目的是获取地下水。这套系统于几百年前在伊朗诞生,如今已被中东和地中海盆地的许多地区广泛采用。

略微倾斜的地下通道或隧道在重力作用下从含水层集水,随后将水引往山下供人饮用或用于农业灌溉。水渠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竖井与地面连通,这对坎儿井的修建和维护工作很有帮助,不仅解决了通风换气的问题,还能方便工人进出及设备和废料的运送。这些地下沟渠技术尽管历史悠久,却不失其先进性,如今已成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典范。

如今,伊朗仍有3.7万个坎儿井可供正常使用,它们为该国提供了17%的用水。自1961年供水网络安装以来,坎儿井便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农民根据自己的储水量,在用水量大的农田和用水量小的果园之间进行供水调整,从而长期保持水量与耕种面积之间的平衡。坎儿井的核心概念就是根据人类的需要提供水资源,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坎儿井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保存完好的古代基础设施。寻找和调配水资源对于在沙漠生活的人们来说十分关键,各族群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完善这种重要的技艺,并加以改进以适应现实。过去,社会关系基本是围绕水资源的共享、占有和分配建立的。如今,通过选举产生的坎儿井委员会取代了过去传统的公共集会,负责推动决策进程。

技艺的存续

坎儿井工匠(掘井人或者维护坎儿井的水文专家)这门职业也在演变。过去,一名工匠必备的技能——寻找地下水、确定最佳打井位置、掘井、清理并维修水井和通道,以及管理水资源,都是父子相传的。

为保证这种祖传职业能延续下去,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坎儿井和历代水力结构中心(ICQHS)及位于塔夫特的坎儿井学院向大众提供这方面的教育。塔夫特学院位于亚兹德南部约20千米处,该校自2005年起开设为期两年的学徒课程。在亚兹德沙漠中,传统匠人向学生传授理论,并指导他们进行实践。这一职业现已得到更多的认可——坎儿井工匠得到司法部授予的资格,负责解决涉及坎儿井的纠纷。

当然,在伊朗这种有着大片沙漠地区的国家,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极为复杂。近几十年来,开采和共享水资源的新技术已经出现,用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有时,这种现代基础设施会与传统体系相互竞争,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尽管如此,坎儿井和由此产生的技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是亚兹德城市规划的支柱,也是今后诸多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设立了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对传统体系进行补充。目前,有三个政府机构负责监督对坎儿井的管理,而坎儿井和历代水力结构中心则负责开展研究和能力建设活动。

居民的文化背景

亚兹德的例子证明了一点,即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供或者启发人们提出适应当地条件的独创解决办法。若可以在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战略,并且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则更有可能动员人们参与发展项目。当然,珍视现存遗产,除了对它们采取适当的保障措施,还需要传统知识掌握人员的积极参与。

城市随着居民活动与交流的节奏而生机勃发,繁荣兴旺。无论是长期定居于此还是初来乍到,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他们的知识、信仰、传统、习俗和世界观不但塑造了自己的身份及与他人的关系,也最终让所在城市的风貌得以成型。

 

延伸阅读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水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类中心

瓦妮莎·阿基利斯(Vanessa Achilles) ,法国独立研究员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