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You are viewing an archived web page, collected at the reque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sing Archive-It. This page was captured on 10:16:06 Dec 05, 2020, and is part of the UNESCO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 page may be out of date. See All versions of this archived page.
Loading media information hide

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Featured articles

“对物种的威胁必须加以应对”

c_gorilla_doctors_1.png

© Olivier Ploux / Cartoon Movement

目前有许多物种受到威胁,但也有一些物种在不断繁衍壮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保护拨款协调员雷姆科·范·梅姆(Remco Van Merm)解释道,保护行动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长远的策略、长期的资源投入和长久不变的政治意愿。

阿涅丝·巴尔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担任采访

要成功扭转濒危物种数量下滑的颓势,或是保护濒危物种免于灭绝,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无论是防止物种灭绝,还是恢复种群,都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可用。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种生物学、物种面临的具体威胁、社会因素等等。要扭转乾坤,通常需要从多方面采取不同行动,多管齐下。

以关岛秧鸡为例。关岛秧鸡是大洋洲特有的一种鸟类,从1984年开始就被列入人工繁殖计划,前后几经野化放归,才在太平洋关岛以南的可可斯岛上建立可自我维持的关岛秧鸡种群。此外,继续采取措施控制褐林蛇的入侵依然很重要。

最新版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录》(以下简称《红色名录》)介绍了关于毛里求斯回声鹦鹉和突吻麦鳕鲈的成功案例。回声鹦鹉早在1973年便被列入保护计划。近年来,回声鹦鹉的种群数量大幅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野生种群的强化管理,以及始于1993年的人工繁殖计划的成功。

突吻麦鳕鲈是生活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淡水中的一种大型食肉鱼类,关于这种鱼的人工繁殖计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推出了,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曾经盛产这种鱼的奥文斯河重新恢复该物种。从1997年到2006年,每年都会有一批在孵化室里长大的幼鱼被放归奥文斯河。每年放归鱼苗和一岁幼鱼的做法一直持续了十年,这或许也正是这项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因为相较之下,在小范围水域中开展的短期计划就收效不大。

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保护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广大利益攸关方相互合作。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植物物种的保护吗?

就植物而言,只要威胁应对得当,一般更容易恢复。植物保护通常需要采取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做法。但近年来成功的植物保护案例寥寥无几。一个有望取得成功的项目是巴西南洋杉树林受威胁树种修复工作,其中包括极度濒危的巴西松。但这些树木都属于长寿树种,因此项目成不成功,还得再等上几年才能盖棺定论。

要保护受到威胁的物种,需要克服哪些主要障碍?

首要任务之一应该是消除物种所面临的具体威胁。如果不能消除这些威胁,或是至少将威胁减少到可控程度,提升物种数量的任何努力都可能遭遇失败。

物种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财力和人力双双匮乏。另一个障碍是政治意愿不足。放眼全球,各国在制定土地使用规划时通常不会通盘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由此导致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成功的保护案例可以在其他地区复制吗?

是的,成功案例可以在异地复制,我们在历次修订《红色名录》时所大力宣传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成功案例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不过,一种解决方案在这个地方对这个物种适用,但换个地方,还是同样的物种,却未必奏效,更不要说其他物种了。这是由于保护工作的成功还取决于当地具体环境,包括那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例如,在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爆发矛盾冲突时,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平息人象冲突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于其他情况。

旅游业对物种保护的影响是否无一例外都是负面的?

这倒未必。在某些情况下,旅游业对保护工作是有助益的。事实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正会同世界经济论坛(WEF)跟踪监测旅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性指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近日还为《保护区旅游业和游客管理》发布了最佳做法指南。

旅游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从而为保护工作作出贡献。这些收入可以而且应该促进物种保护,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兴旺取决于野生动植物种群和自然栖息地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

 

本文将发布在即将出版的《信使》物多样性专刊中。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获取最新资讯和评析,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