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You are viewing an archived web page, collected at the reque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sing Archive-It. This page was captured on 15:51:57 Sep 26, 2020, and is part of the UNESCO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 page may be out of date. See All versions of this archived page.
Loading media information hide

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嘉宾

阿兰· 马班库和他笔下流动的非洲

阿兰·马班库(Alain Mabanckou)在三大洲的陈年往事中寻寻觅觅,借用历史的光芒照进今天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解读殖民史?归还非洲文化遗产的意义何在?小说家在这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位刚果裔法国作家言简意赅地分析了这些问题。

阿里亚纳·普瓦索尼耶 担任采访

您往来于三个国家——刚果、法国和美国,这种安排对您有利吗?

当然有利!三大洲的文化让我有幸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流动的非洲”。首先是非洲大陆上的“流动非洲”。我住在刚果时结识了不少西非人,这让我认识到非洲的多样性。到了法国后,我见识了西方世界,也接触了随着殖民和移民浪潮来此定居的非洲人,这是欧洲的“流动非洲”。在美国,当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回望故乡大陆,另一个“流动非洲”的影子依稀可辨,这是被奴隶制和奴隶贸易放逐的非洲。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几位作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切斯特·希姆斯(Chester Himes)和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带我走进了纽约非裔美国人的世界。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发起的这场运动彻底颠覆了所谓的黑人思维方式。

这就像是把三大洲的回忆堆积在一起,而我置身其间,希望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线索来读懂明日的世界。明日的世界,将是各种不同文化的汇聚之地。

有人说,新自由主义如今已经成了一种霸权,人们甚至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对它提出批评……

说实话,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听起来像是所有的批评工具都被新自由主义腐蚀殆尽了。我还不至于悲观至此。再强大的体系都不可能滴水不漏;有时我们不妨从这个体系的话语入手,通过层层解析来证明它的内里空洞无物。这时,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就随之成型。难道因为花生有壳,我就拿它没办法了吗?剥开壳之后,我会看看里面有什么,然后再吃了它。

以非洲文明为例。人们过去用西方的思维来构建非洲思想。“黑人精神”运动诞生在欧洲,发起者是在法国留学的黑人学生和加勒比学生。他们当中的一员——来自塞内加尔的诗人和政治家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日后进入了法兰西学院。有谁会质疑马提尼克作家艾梅·塞泽尔(Aimé Césaire)在其《返乡笔记》中所传达出的普世价值?又有谁能怀疑另一位马提尼克作家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在《黑皮肤,白面具》一书中所展示出的鞭辟入里的剖析力量?这些作家运用殖民体系提供给他们的工具,从内部攻击殖民体系及其恶果。

前不久,您参观了比利时非洲博物馆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说:“比利时人想要书写自己的殖民史。”您为什么这样说?

博物馆和人是一样的。人选择不同服饰是为了传达信息,其中既有符合事实的,又有遮掩真相的。比方说,有人戴了一顶假发,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会觉得很漂亮,可当你发现它是假发时,一定会失望透顶!这就像你满怀期待地进入这家博物馆,感慨于馆内布置之精美,最后却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空洞的表象。我在里面看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找到在利奥波德二世(Léopold II)统治期间被斩断的那些手臂。

不可否认,这家(刚刚整修一新的)博物馆让部分非洲后裔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能考虑到这点,已经很不错了。法国的情况却大有不同。在那里,只要稍一提及殖民历史,人人都会跳起来,拿出茹费理(Jules Ferry)当作挡箭牌。此人确实支持对非洲进行殖民扩张,但他同时也普及了教育啊!

要是让非洲人来修建这样一家博物馆,由他们来决定馆中的一切,那么观众将会看到白人鞭打和捆绑黑人、掠夺非洲大陆财富、以劳工的生命铺就铁路的场景。参观结束后,我会在社交媒体上写下同样的话:“他们想要书写自己的殖民史。”

在被殖民者笔下,一部殖民史必定有如末日般惨绝人寰,而西方人却只会写出文明教化的情节。若要得出客观的结论,必须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然而,我们目前只能从各自的角度解读历史。

您是否认为各国应效仿法国,开始将文化遗产归还给非洲国家?

我很欣赏费尔温·萨尔(Felwine Sarr)和贝内迪克特·萨瓦(Bénédicte Savoy)关于归还非洲文化遗产的报告(2018年11月23日提交法国总统府)。但我们不妨先等一等,看看实际情况如何。

就归还文化遗产一事,我们又要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这段殖民史?对于这些抢来的文物,法国甚至全欧洲的历史书为什么始终保持沉默?殖民者认为非洲艺术品一文不值,他们大错特错了。今天的人们在解读全球想象力时,会发现非洲是其中缺失的一章。

非洲人只是希望世人都能认识到,遭受掠夺的非洲文化元素同样是全球想象力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假如参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画家们没有接触过非洲艺术,历史上就不会有这场运动的名字。在归还文化遗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认非洲的艺术力量。

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是否占据了应得的一席之地?

非洲法语文学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甚至还不到一百年,它需要时间来成长壮大。有意思的是,非洲法语文学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轨迹——以各种细微的维度看待世界,同时还不忘参与关于当今社会挑战的广泛讨论。

您有时会不会认为自己是非洲的代言人?

要是有这种想法,未免狂妄自大。不过,当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包括一些英语母语者开始读我的书,认同并且喜爱书中的内容时,我的确受宠若惊。他们的世界本身就有很多故事,我所做的只是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作为回应。我不希望人们把我当作代言人,这听起来有种基督教式宿命论的感觉。我更想让他们认为,我的书是大家一起写出来的。

您原本可以成为一名律师。1989年,您拿到了奖学金,告别了家乡黑角市的平凡生活,前往法国学习法律。

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法官或是律师。南特大学录取了我,我在那里学了一年私法。后来我来到巴黎,在巴黎第九大学获得了商业和社会法研究生学位。

最终,在继续与法律打交道和写作之间,我选择了后者。作家是很容易互相嫉妒的,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竞争。但当我的父母去世之后,我真正感受到了孤身一人的滋味,从此便下定决心,要竭尽全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留任何遗憾。

您是不是在某一天忽然对自己说“我想写作”?

我高中开始写诗,而且基本上只喜欢写诗。我当时并不知道,写作可以成为一项主业。对我来说,写作有助于缓解焦虑,消除孤独感。我是家中的独子,写作是我的告白方式,我用文字创造出一方自己的天地来对抗现实世界。

这大概就是我写作生涯的起点,至于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将是我此生的事业的,我也说不清楚。我不停地写,打算日后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写作。就这样,通过长期的练习,我为自己今后的主要活动,同时也是情之所钟打下了基础。

在199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白红》之前,您发表过四部诗集,您是怎样协调小说和诗歌的?

诗歌是少年浪漫的灵魂,是初恋的萌芽,是在笔端诉说伤情失意的时刻,也是爱上拉马丁(Lamartine)、雨果(Hugo)、维尼(Vigny)或其他浪漫派诗人的瞬间。而且,诗歌在我的祖国享有崇高的地位,我们有奇卡亚·犹坦西(Tchicaya U Tam’si)这样伟大的民族诗人。但直到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刚果作家索尼·拉伯·坦希(Sony Labou Tansi)在1979年发表了《一生,半生》,我们才真正开始认识小说。原来,除了个人痛苦之外,我们还可以描述其他事物。在小说里,思绪不再属于小说家个人,而是属于小说人物。

您的朋友,海地作家丹尼·拉费雷尔(Dany Laferrière)曾经说过,在创作这件事上,“才华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勇气”。要想创作,就必须拿出勇气来吗?

在文学作品中,唯有勇气是读者看不到的。一本小说,一部诗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皆为成品。人们全然看不到作者经受的磨难、痛苦、困窘和疲惫。假如没有勇气,假如不能坚持到底,假如不是情之所至,才华就没有任何价值。

写小说意味着要打磨每个词句,反复推敲揣摩,力求表达出作者最真切的意图。丹尼·拉费雷尔所说的勇气,是痴迷和力量的代名词——作者痴迷于美学创作,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力量捍卫自己的追求。

在写作时,您会袒露内心的感受吗?

当然!写作,其实就是看你有没有胆量不顾一切地展现自我。写作不是在公园里散步,而是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脚下是坑洼、泥泞、积水和石块。没有勇气的人会穿上靴子,而作家则会赤着双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哪怕遍体鳞伤。他要完成内心的使命,他要让思想的力量喷薄而出。他做到了!

《信使》谨以本次访谈纪念5月25日世界非洲日。

延伸阅读

《信使》杂志中的诗歌

《非洲通史》

贩奴之路

阿兰·马班库

小说家、记者、诗人和学者,当代法语文学界最知名的作家之一,1966年生于刚果经济首都黑角,目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法国和法语研究系教授文学和创意写作。2015和2016年,他在法兰西公学院主持艺术创作教席,多次获得国际奖项,作品被翻译成30种语言。2018年,他的第12部小说《鹳鸟不死》在法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