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You are viewing an archived web page, collected at the reque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sing Archive-It. This page was captured on 03:46:33 Oct 04, 2020, and is part of the UNESCO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 page may be out of date. See All versions of this archived page.
Loading media information hide

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时事

水晶宫里的沉船

cou_03_17_nanhai_02.jpg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由五个椭圆形建筑构成,其中之一的“水晶宫”, 通体由玻璃建造,“南海一号”就陈列在内。
就在中国庆祝发现“南海一号”沉船遗址30周年之际,前来探访这艘13世纪沉船的参观者可以目睹考古工作者在为沉船特别建造的巨型水箱里进行现场发掘。人们用了20年的时间让沉船浮出水面,重见天日;此后经过六年筹备才开始考古发掘;这一过程还需要六年,直到2018年才能结束。整体打捞的奇迹至此才算圆满完成。此后还要经过二三十年才能完成船体保护工作。关于这次前所未有的考古盛事,受访者姜波向我们娓娓道来。

卡特琳娜 • 马尔克洛娃,陈晓蓉  担任采访

2017年11月,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广东省阳江市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与研究”。

“南海一号”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也是最大的一艘古代沉船,是在什么时候、如何找到这艘船的呢?

“南海一号”是在1987年由一支中英联合考察队发现的。当时,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险及捞救公司正在联合寻找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号。他们没有找到预定目标,却在23米深的水下意外发现了一艘沉没于13世纪的中国商船。

联合考察队试图从沉船中取出一些文物,他们成功了吗?

他们确实取出了一些文物,但在这个过程中彻底破坏了船尾部分。幸好站在海边就能清晰地看到沉船的位置,这才避免了严重的盗窃。

“南海”自然是指南中国海,“一号”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考古界给沉船编号的一种办法,首先表明发现地点,随后指出沉船被发现的顺序。

“南海一号”为什么刚刚启程就沉没了呢?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船体超载或是遭遇了风暴。

船上当时载有多少吨货物呢?

“南海一号”的设计载重是200吨左右。估计船上当时装有10万件各类器物。“南海一号”装载的货物可谓异常丰富,其中包括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13000件、金器151件、银器124件、铜器170件和铜钱17000枚。这些发现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想。


参观者参与“南海一号”残骸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发现20年后,“南海一号”被完整地打捞出水,成为第一艘完成整体打捞的沉船。

2007年12月21日,经过九个月的紧张筹备,沉船浮出水面,随即被送往特地为它建造的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交通运输部合作,打造了一只重达5500吨的沉箱(特大水箱),足以容纳这艘长35.7米、宽14.4米、高7.2 米的沉船。考古人员将这只沉箱放入水下,扣在海床上,罩住沉船。在清除箱体四周的淤泥,再插入底板之后,就可以将箱体吊出水面。整个工程耗资2000万美元。

“南海一号”的出水被视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整体打捞。但严格说来,其实还有别的案例,瑞典的瓦萨号战舰和英国玛丽·罗斯号战舰也是用类似方法打捞的。但中国首次创造性地采用了沉箱技术,这对于保护沉船是极为有利的。

打捞工作完全由中国独立完成,但在考古发掘方面,我们需要得到国外同行的建议。2013年正式开始之前,为确定最佳工作方案,我们在日本学者的协助下进行了多次测试。

自2013年开始对货舱进行发掘以来,至今有哪些主要发现?

由于船体深埋水下,保存完好,我们也就有机会开展细致入微的发掘工作。与在水下开展工作相比,我们获得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关于古人如何装载货物,在船上吃哪些食物,我们都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证据。我们找到了一些个人用品,如精美的漆器、陶器、金项链和具有中东风情的腰带,由此推断船上可能有几名外国人,或许是印度人,也可能是阿拉伯人。除这些之外,我们还找到了三具遗骸。

这艘商船的目的地是哪里?

在印度洋、印度、波斯和中东地区都发现了中国的陶器,由此推断,这艘船可能原本打算前往上述地区之一。当时的海上贸易航线曲折复杂,沿途有很多停靠港口。新加坡、东南亚和东非海岸都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目的地。我们目前几乎可以肯定,这艘船原计划从中国驶往印度洋。

关于800年前的中国或其他国家的造船技术,存世记载不多。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有哪些?

这艘船大概建造于1216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目前可以证实的是,这类船又名“福船”,是在福建省建造的(“福船”中的“福”字即指福建)。福船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水密隔舱建造技艺,这项技艺在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否认为这艘船的发现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发轫之作?

是这样。在30年前,调查工作仅凭少数人的热情和私人捐款推动。在发现了这艘沉船之后,1987年设立了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其早期任务是支持科考探险。1989年,多亏香港商人陈来发的慷慨解囊,水下考古研究室拿到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具体地点数据。

关于“南海一号”的三次考察任务都是由张威负责的,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水下考古工作者之一。当时的现场条件很恶劣,能见度极低,而且水流湍急。考古工作者这时才意识到,最佳方案是把船捞出来,尽管这样做的成本极高。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了中国水下文物保护中心,2014年在政府的安排下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部门合并,成立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的是探明中国水下文物的现状,并在保护水下文物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南海一号”的发掘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这艘船目前存放在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保护和修复专家、数字绘图专家和记录系统专家每天都在紧张地工作,这的确称得上与众不同。我们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展示各方的工作成果。每当发现一个货箱,考古工作者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查看其中内容,而博物馆学家则希望原封不动,原样保存。这就是我们一直保持着相互交流的原因。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亚洲地区唯一具备如此大型水下陈列设备的博物馆,您能介绍一下吗?

这家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耗资2000万美元。博物馆由五个椭圆形建筑构成,其中之一是“水晶宫”,通体由玻璃建造,“南海一号”就陈列在这里。船体保存在一个巨大的水箱里,水质、水温和水体环境均与当初发现沉船的水域保持一致。参观者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继续在船上开展发掘工作,也可以登上顶层,站在人工模拟的满天星斗下,遥想古人夜航的情景。

海陵岛曾经是一个偏远的岛屿,如今一跃成为中国十大旅游海岛之一,这家博物馆是岛上唯一的现代化建筑,2016年接待参观者超过30万人次。当地人可以从旅游业中持续受益。

“南海一号”的未来如何?

我们将在2018年完成对船上货物的发掘工作,下一步将是保护船体。这艘船目前仍保存在当初把船体吊出水面时使用的水箱里,其中的水位高度与发现沉船时的水深一样。一套喷雾系统可以帮助船首部分保持湿润,这个部位一旦变干就会开裂。今后二三十年间,将对沉船和船上货物进行脱盐脱水处理。在如何保存沉船的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致。有些人建议将船体拆开,但如果这样做,那想要重新组装回去是不可能的。另一些人支持整体保存,就像瑞典的“瓦萨号”那样。

我们正在计划在国内外举办一系列展出,宣传这艘沉船的历史价值。

姜波(中国)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著有多部著作,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2017年5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讲话:“‘南海一号’:沉船和中国水下考古研究”。